Saturday, May 07, 2011

看訃聞


我買了一份報紙、一杯咖啡﹑找一個座位坐下。

在不上班的日子,我喜歡到這裡,喝杯咖啡,吃個小點,看看報,看時間慢慢的過去。

看報,當然先看正版新聞,然後看地方消息。偶爾我也看看廣告,看哪裡有好吃、好玩的地方。最後,我也會留意『訃聞』 版。美國報和台灣報紙和報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中文報有『副刊』﹔美國報紙有『訃聞』(Obituary)。『副刊』是台灣報紙的特色,也是大眾文學素養的明證。我在美國生活四十多年,還沒有看過有藝文版的美國報紙。相形之下,美國的訃聞比較有看頭,它們有逝者的照片與生平事跡,而且沒有『孤哀子』『顯考、妣』『未亡人』『泣首』等公式化的文字,讀起來比較親切。我先從死者的名字與照片推敲:髮型服飾,可以判斷死者燦爛過的時代﹔名字也是線索的來源。有的名字七八十年前很普遍,那不用看就知道是壽終了的。有的名字流行在三、四十年前,命就薄些。要是看到過去十年內才熱門的名字,那必定是夭折的了。

接下來看生平:家鄉在哪兒?上哪個學校?當過兵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還是越戰?他們的事跡、家庭、事業;在短短的訃聞裡可以勾勒出一個經緯。有時候訃聞還包括了死因﹕『在與XXX疾病英勇奮鬥之後,蒙主寵召…』;以及遺愛人間的囑咐:『謝絕奠儀、花籃。請將款項寄至愛護動物協會…』『…XXX孤兒院』『…癌症研究中心』。

也有家人每年在忌日刊登懷念的文字﹕『XXX ,你走了整三年了。我們沒有一天不想念你。你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期待著我們在天國團聚的日子…』像這類的文字,要是沒有讀者,也會使人遺憾。即使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也就值得了。我最記得有位老先生每逢妻子的忌日他都在訃聞版刊登文字,附上同樣一張年輕少婦在餐館的照片。桌上杯盤狼藉,她笑得好像盛開的花朵。由服飾看來是1940 年代。這張照片與文字連續出現了好幾年。直到有一年它突然不復再見。我想,老先生是團聚去了。這件事,大概只有我注意到。

看訃聞版使我聯想起早年台灣火車站裡小小的留言版,上面歪歪斜斜的粉筆字:

XX 我先走了,保重。
XX 再聯絡。
XXX 到台北再寫信給你。
XX 沒見到你一面,遺憾。 XX草。

短短幾個字,匆匆的悵然。是什麼人寫?給什麼人看?該看的人看到了嗎﹖我常逗留在留言之前,揣摩那些小小的離情。當然,就是因為沒看到才會留在那兒。日子一久,那些沒有見到的再見就模糊起來。除了我,旅客是不會注意到別人的從前。因為往來的都是一成不變的的匆匆。

就像今天,我坐在咖啡館裡閱讀報紙上沒人閱讀的最後一個版面,看一個個凝滯的笑貌,讀剛剛作古的故事。短短的幾段文字述說了一個人的從前。生老病死,一輩子啊,都是匆匆。

今天咖啡館的生意特別好,很多人進來,排隊等著買咖啡。很多人出去。沒有人讀報。在進出的匆匆裡,我是唯一的共鳴。我喝一口咖啡,看看手錶––哎…還早。




JMTMD
May 7, 2011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