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October 22, 2006

Sunday, October 15, 2006



你看到風了嗎




Patagonia 的風
-----------------



我說,新竹的風颳得有韻味,澎湖的風也有它的風骨。到了南美的 Patagonia ,才知道這兒的風是濃縮
的,蠻橫得像土石流,把人吹得膽寒。走在高山上,為了怕被吹落山崖,還要弓著身子。有時候, 甚至要抱著大石頭。來到 Patagonia, 終於了解『噴射氣流』 (Jet Stream) 的涵義。這裡的風有重量,看得到,摸得著。你瞧,風就在揚起的髮梢,風在瞇著的眼睛,風在倒塌的牆垣,風在街頭的沙塵。我不為望風而來,卻被風盯上。看到風,是因為它搶跑了你的帽子;看到風,因為橫行的雨。在這世界的尾巴,風是稱王的。只要你醒着,風就在你的左右。這兒的風會咬人,像瘋狗;星期一到星期天,每天都是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是風季。這裡的樹都曉得如何抓緊它的葉子。芒草也緊抓着貧瘠的土地。這裡的鏡狀雲很堅強,當其他的雲都潰散了的時候,它們仍死守着藍色的一角。人煙都躲在防風林之後。在沒有大同電扇的地方,你會問,風從那裡來﹖








 

Saturday, October 14, 2006

Music by Acoustic Eidolon
 


我在科羅拉多 Gunnison 小鎮的餐館裡傾聽 Acoustic Eidolon 夫妻兩人合奏的 “ Ashokan Farewell ”。先生 Joe 彈他自創的雙頸吉他,太太 Hannah 拉大提琴。小小餐館只能容納二、三十人,山城暮靄裡的音樂,更添加了淒涼的韻味。

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Taos 的雲
-------------



假如您想看雲的話,請來美國西南。像新墨西哥、猶他、亞利桑那幾州。而我個人認為新墨西哥州東北角的聖塔菲(Santa Fe)、 道斯(Taos)等地的雲最具特色。那兒的雲就像老朋友的聲音一樣的獨特、熟悉,錯不了的燦然。您要是不信的話,只要在夏天裏來一趟,就知道我說的不假。

新墨西哥州東北部地處高原荒漠地帶。我說的荒漠,並非沙漠。乾旱的土地上長着常綠低矮的耐旱植物,像杜松(juniper)、 山艾(sagebrush),遍佈黃土之上。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礫原。礫原上散佈了無數暗綠色的點點。就是這樣的景色襯托了蔚藍的天空,使得浮雲更為出色。

Taos 的雲很有個性,懶洋洋的,白得發亮。最常見的一種是一小朵一小朵像棉絮般的,低低的懸在空中,一動不動。它們看起來有水墨滃染的意境。邊緣的線條卻是明朗的。不像德克薩斯那種大塊大塊不成形的雲。在新墨西哥州陽光的照射下,雲有點半透明的味道。雲下的投影,在荒原上灑上斑點,疏密有致。

另外一種是稀稀疏疏的高雲,姑且就叫它為絲雲(Cirrus)吧。它像畫家乾乾淡淡的筆觸,有意無意的,像細絲,像白髮。有時懷疑它是否因風而形,可是看那不定向的筆意,或東,或西,或南,或北的流竄,就知道這可不是風的傑作。這種絲雲經常和棉絮雲同時存在,河水不犯井水,各擺各的姿態。

再來就是積雲了。這是亮白大塊團狀的雲,遠遠的自地平線衝至天頂。有點莽撞,略有慍意。在雲下接近地面的地方偶爾可以看到淡灰色的雨幕,細絨毛似的,略略彎着,那必定是風的影響了。有時你可以看到像原子彈爆炸似的積雲,一柱竄到天頂,像開了傘的蘑菇。

最可惡的就是噴射機雲了。它是筆直的,有點殺風景,不請自來。一丁點銀白色的噴射機,拖着一尾細絲,悄悄的劃過天際。機尾的蒸氣凝結成雲,不急不徐的擴散開來。無聲無息的劃破了自然的藝術,而不帶一點歉意。

在陽光耀眼的下午,坐在喬治雅‧奧其夫(Georgia O'Keefe)曾畫過的San Francisco de Asis 小教堂前的庭園裏看藍天裏的雲飄過來,白白的,靜靜的,涼涼的。看遠處木棉樹的葉子映着天邊的雲,白花花的閃動。這樣的景色,即使不是詩人,詩意也就油然而生了。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鐵鍋緣
---------

假如鐵鍋都有身世,那我二、三十個鍋子的故事,就可以寫出一部美國近代史。我用它們燒菜,總希望能翻炒出一些線索。它們的來路、經歷,引起我的興趣。這些鍋子能到我手中,也是種緣份。這些因緣,可以追溯至內戰後美國的重建與興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二零年代的盛世 、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加上西部的、淘金的,墾荒的…這些塵封往事,添加了油鹽醬醋之外的滋味。這些都是現代『鐵氟龍』(Teflon) 鍋所燒不出來的。我的老鍋老的有一百多年,年輕的也有七八十年了。這些都是我蒐集來的古董鐵鍋。有的鍋子身家顯赫,一眼就看出它當年的氣派。也有隱姓埋名的市井鍋。雖然如此,它們的身世還是可以推敲。由灌鐵漿的痕跡,把柄的樣式,鍋身的深淺、厚薄,蛛絲馬跡,鑄造的年代是八九不離十的。有趣的是,老鍋比新鍋精緻。鑄工最細緻的是一百年前的,九十年前的就差一點,七八十年的又差一級。五零年代的已不在我蒐集的目標之內,現代的鐵鍋則是粗製濫造,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我的鍋子大部份在美國的賓州出生,要不然就是俄亥俄州。濱五大湖的賓州愛利(Erie, PA)城是Griswold 廠的老家。1868 年建廠。從照片上看來,就好像建在人家後院的土爐。鐵砂由蒸汽船運來,經過爐火冶煉,灌漿砂模之內,冷卻後把砂胚打碎,取出粗鍋,打磨光滑,就是我最欣賞的鐵鍋了。百年以前Griswold 的品牌就叫『愛利』,早期的『愛利』為典型的『蛋殼鍋』,鍋身輕薄,鑄工精細,為鐵鍋上品,令人愛不釋手。我第一次標購到『愛利』,打開包裹,著實嚇了一跳,那有這麼輕的鐵鍋?如此精美的產品,出自那麼簡陋的時代。前人工匠的手藝,的確令人讚嘆。有的鐵鍋上還有製模者的『私章』,顯示鑄造者的自栩。白雲蒼狗,百年後手撫鍋上浮印,看前人手跡,仍是令人感嘆。『愛利』之後數十年間的產品也曾鼎盛一時,除了鐵鍋,還有數不清的其他產品,如鐵製廚具、爐灶、水壺、玩具。不過因為經營不善,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產品每下愈況,『愛利』的輝煌時代不復。最後在1957年以倒閉收場。Griswold 廠的早期產品,目前是最普遍的蒐集對象。
 
俄亥俄州的雪梨城(Sidney, Ohio),是華格納廠的家鄉(Wagner Mfg. Co) 。成立於1891 年。雪梨城不濱湖,原料由陸路運來。小城名不見經傳,百年前卻是鑄造業的重鎮。產品齊全,亦不乏佳品。它的澆鑄鋁鍋,創時代的先鋒。我有一只它的鋁鑄燉鍋,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也屬藝術佳品。1959 年之後華格納廠數度易手,產品素質一落千丈。無法與其他廠家競爭。加上亞洲廉價產品的湧入,更使生意雪上加霜。可憐白頭宮女,落得只能緬懷當年,鬱鬱而終。
 
另外一些小廠也有佳品傳世。我喜歡 Wapak 廠的印第安人頭像鐵鍋,鍋底有印第安人羽冠浮印,加上精美特殊的把柄,所以也是蒐集者所愛。Wapak 鐵鍋厚實內斂,溫潤含光,敲之有鐘鼎之聲,聚熱力強,是爆炒中國菜之上選。Favorite 廠的Piqua Ware、Sidney 廠的Hollow Ware 都各有千秋,能與大廠分足鼎立,佔市場一角。
 
可惜這些好鍋的鑄造廠都已倒閉多年,沒有一家例外。試想︰如果一個公司製造完美、好用、又永遠用不壞的產品,那豈不是自斷生路嗎?現代的鐵鍋則是在比便宜,只要『能用就好』。於是,正不勝邪,粗品、劣品氾濫。是經濟學上『劣幣驅逐良幣』的最好寫照。
 
老爺鐵鍋有大小之分。最大的一般是十四號,三代同堂的人家用都不嫌大。小的『零號』,煎個蛋而已。像我家兩人,用七號或八號的就綽綽有餘了。大鍋代表人丁興旺,所以我對大號的鍋子也有一種情懷。我記得小時候,外婆家用的是兩人合抱的大鐵鍋。燒一頓飯就像辦喜事一樣的熱鬧。能用大鍋,是一種福氣。鐵鍋的一個好處是它不黏鍋,清洗容易。人家問我,鐵鍋怎可能不黏呢?這個秘訣,就在鍋子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處理。美國人所謂的『調味』(Seasoning) 是也。一只鍋子買來,清洗之後,放入烤箱烤乾,然後趁熱拿出來,內外抹上薄薄的一層豬油,再放入四百度的烤箱烤乾,如此反覆幾次,就可以用來燒菜了。『調味』足夠的鐵鍋,漆黑油亮,光可鑑人。用起來就像現代的Teflon鍋一樣。通常我以煎蛋為準。要是手一抖,煎的雞蛋就滑下來的話,那你的鐵鍋已經夠味了。燒完菜只要用熱水、硬毛刷子一刷,鍋子就乾淨了。鐵鍋是最忌鋼絲肥皂刷,切記。
 
鐵鍋不怕燒、燒不壞是它的優點。一般Teflon的鋁鍋子用不到一年就要買新的。 還不如買幾個古色古香的老爺鐵鍋來得划算。鐵鍋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直接進烤箱。要是你愛吃玉米鬆餅,或是中國大餅,我想沒有任何鍋子能像鐵鍋一般的運用自如。要是你對鐵鍋有了信心,也可以考慮買個老爺燉鍋(Dutch Oven) 燉紅燒肉、烤麵包都非常理想。
 
鐵鍋只要使用得宜,是一輩子的故事。就像百年前賓州出生的鍋子,三萬六千多天之後到了我的手上,我把自己也熔入其中。沒事隨手拿它一個把玩,考證它們的生平,推敲它們所走過的歲月。時代傳承,歷史滄桑。鐵鍋是活的,它們只是不會說話而已。







 

  
  

Monday, October 09, 2006





 


六分儀的黃昏
----------------


曾經多少大海
跨過多少日月
縱橫北緯東經
難為了 你的刻度
難為了 不眠的眼
分光鏡裡起伏的寒暑

你的分秒航過無極
投影汪洋之上
一個個仰角
高掛在浪子的懸崖
你的眉目點亮了燈塔
在礁岩浮游的海域
尋找無字的碑銘
近了 在四海盡頭
收藏過的一箱星辰
此去蜃樓密佈
六分儀難測江湖
穩健的手即將隱退
大弧度的向你道別
起霧了 倦意升自艙底
 報告船長
 塔台衛星落下
潮汐注滿了目鏡
白帆片片 起伏在
最後一個仰角






 



秋天的腳步

------------------


秋風踏著落葉而來
沙沙地週旋枯黃之中
日子愈來愈矮
影子愈來愈瘦
樹林禿了頭
小河的兩鬢已稀
但是搖曳的水草
還未收到寒流的訊息
四季的驛馬匆匆
藍天是唯一的見證
看雲團在遠方深沉
預言冰封的白雪


  

Sunday, October 08, 2006



讀命
-------

在都市未醒的季節
時間的長河 開啟
一枚雪色孤傲的月
郵票上還有你的餘溫
踏水而來 無始無終
不附上一聲嘆息

在每個人的足底揚帆
日月就是銅錢的兩面
我循空白而下 日子
在呼吸與水草中逐流
黑檀木的沉香 鎖入
市井溝渠的鼻息
大海是個美麗的騙局
流水始終圍繞著城池

在前瞻與回顧的起點
我取一瓢飲下 正如
我的父親祖父與所有
傳承牌位於我的先人
水汨汨的自眼眶流下
經由軀體而匯入年輪


Friday, October 06, 2006

 


把文字穿在身上



內衣
一字一字
寫在貼心的地方
內斂而簡短
從此
溫存出一身
你看不到的字眼

襯衫
漿洗得艱澀
握手時還生硬著
久仰啊 久仰
押靦腆的韻
起 承 轉 –
相逢正是一個斷句

領帶
長詩 短文 
寬頻 窄徑
葷的素的霉了的
往年流行的上上籤
以斜紋的筆意
射入欲語的咽喉

外套
比實際要大一號
那畢竟不是成就
 – 你還會長大
媽媽總是如此說
雖然她已經
失望了一輩子


 


 

長夜
--------


故事 寫在將來

色彩 鎖在春天

把鑰匙高舉頭頂

走過一季的冰點





  


外遇





走著走著 才發覺
已經到了終站
而這並非是下車的地方
枯死的票根 葬在
結婚進行曲的末端
賓客們都蒼老了
音樂萎縮成休止符
緩緩的把幽暗埋入白頭
這是 一個葬禮的開始



離島的暗夜
和謊言一般的甜蜜
醒來的時候 心就死了
烏鴉正在啄食著蛆蟲
你說:我忙 所以
忘了澆水
而水濱的野柳搖曳著
殯儀館的鐘聲響了四下
敲開喪家的門戶



雨水是否來自眼眶﹖
風雨之後 何時才得清明?
金山腳下遍地桃花
那是柳梢落下的劫數
有人在叫賣二手的許諾
和缺了口的月亮 是的
幸福是個美麗的陷阱
請你 請你繫我於夢土
而葬我於遙遠的傳說



當寂靜淹沒了吶喊
當起伏轉為虛無
所有的塵埃都回歸素淨
新雪茫然的落下
白骨的白 慘白一如婚紗
我低頭 腳底不再牽掛著
來時的足印
於是 我吞下我的手銬
然後 把臉抹去


  

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雪行


我知道你所要走的路
  ––那也是我的腳步
在雪鄉的荒徑
你我是唯一的人煙
我的行囊裡沒有溫飽
相逼是低垂的夜幕
裸露的白楊  一群群
縮瑟在新雪的蒼白
山徑蜿蜒 芒草蕭蕭
默然 我倆步履匆匆
追尋記憶中的一點溫暖
於是 我們拋下影子
點燃冬季的第一枝火柴
展翅飛越風雪的山崗




  
夜行
---------


星星都沉睡了
而我還在路上
只有往事與老歌伴我
獨自旅行的山水 就是空白
在這麼深的心底 冬季已經很久
為了沾染一絲溫暖 我駛近
天邊的那一部卡車
紅紅的尾燈–也是一雙不眠的眼–
他一定看到了我–
無名荒漠裡兩盞無名的車燈–
什麼樣的人 會在深夜裡獨白?
我努力的探索我們之間的關係
那種似有似無的牽引
我想起逝去的父親 母親
想起菩薩座前的長明燈
自從前 到現在
從有到無 從無到有






落華
--------




即使落入泥沼 星光

還是與眾不同

請勿綣戀我於淤淺的眼底

因為 我已昇華





  



鄉野傳奇
-------------

站在陰陽兩界的
是聶小倩 還是
希區考克的緊張?

崗上骨立的白楊
張開一隻隻幽瞑的眼
凝視著過路的旅人
天地乍時落白
蟲蟻驚蟄毛髮之間
胸腔起伏著隆隆鼓聲

咻— 咻— 

枯槁的枝椏在風中
揮舞大悲符咒
溫度降至拔腿臨界
阿彌陀佛阿摩薩
萬方金身佛祖基督
快提手合十捨我捨我

啊— 喲— 

一滴冰涼落在額頭
––這不是蓮池寶地
足底湧泉穴泉湧著驚惶
千萬不要墮入萬劫冤數
迷津渡口孟婆正在招手
我不回頭! 蛇髮妖孽!
不回頭! 山魈狐魅!

嘎— 嘎—
嘎— 嘎—

寒風喘吁吁的奔來
送一縷崗上原始的簫聲
與我心弦和韻





-------


撒一面迴光

撈捕昨日的曲折

給現在  一個

起伏的機會

都是微微的了
- -

恰似

你的波紋




  



心事
------


兩個人的心事
––誰知道

可是 我開始忐忑
揣測風聲裡的悲歡
畢竟 城市已經秋天

兩扇門扉緊閉
而雨痕未乾
或許 只應不語

行至心情轉角
回首門裡門外
––我知道




紐約哈林區速描
2005 年九月二十九日
你我



曾經有一天


我把你織入我的經緯

在生命轉彎的地方

我們的足印交集

你給了我一片影子

添加了色彩

有了聲音

在那麼近又那麼遠的地方

我們被歌聲拴住

三十年走來

離開了 卻又離不開的

所以

今夜 我在燈暈下

走近了你

重溫你的眉目

因為 從前


金閣寺


我沿掌紋而來 
扣這扇斑駁的四季
楓葉的顏色就是法號 
正如慕名而來的牛仔
循照片裡的風聲
揣摩金箔裏的禪意


你來 門是永遠開著

無僧無佛 無寺無門
燒不盡  落葉的餘溫
一泓水  一灣不滅
我來 恰似我的無求
心本無路 我沿掌紋而去 
一個結 遠在風裡




野 ‧ 花


 
小徑柔腸過一株
瘦在規矩之外的花朵
在沒有藩籬的荒野
搖曳風言風語之中

  必非他手植––

母親 總是有的
就像每個野孩子一樣
無家 只是一種形像
因無而野 因野而真
一莖一葉 一蕊一瓣

  自有它的歸路––

於是
野地裡我斷然割捨
我小小的野心
沒有曾經
也不會再見
此刻 我與野花同舟
共渡剎那的花季


 


September 2006
On the trail to Storm Pass
Colorado, USA